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聚焦“疫后中国经济的复苏”

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26 11:32:40 来源:未知

中国报道讯(夏梦 报道)1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1年1月)在京举行。本期论坛聚焦“疫后中国经济复苏的风险与挑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副主席,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裁闫衍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

报告指出,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均产生了重大冲击。但是,得益于中国有效的疫情防控以及稳增长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2020年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从一季度的大幅下滑中逐步修复和恢复,全年GDP同比增长2.3%。展望2021年,疫后修复依然是中国经济运行的主旋律。受基数效应的影响,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中枢将显著高于2020年,甚至高于新常态以来的历年平均水平,全年呈现“前高后低”走势。但值得关注的是,宏观经济数据同比高位运行与微观主体的感受分化较大,对2021年宏观经济分析,需要高度关注微观主体运行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及宏观经济数据的环比变化。

报告认为,尽管中国经济持续修复,但经济运行依然面临内外多重挑战。从外部环境来看,新冠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疫情对逆全球化的影响短期内仍然不会消除,大国博弈下全球地缘政治风险仍需担忧,“百年未有大变局”下外部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持续存在。与此同时,国内经济修复仍然面临多重风险与挑战。首先,国内经济复苏并不平衡,存在结构分化,这将影响中国经济修复的可持续性和质量。其次,疫情冲击下的稳增长政策导致非金融部门债务增长加快,宏观杠杆率上扬,债务“灰犀牛”对宏观政策的制约持续存在,需要警惕债务风险超预期释放引发系统性风险。

与此同时,国内经济修复仍然面临多重风险与挑战。首先,国内经济复苏并不平衡,存在结构分化,具体体现在供需结构失衡、不同所有制投资的恢复程度失衡、实体经济与金融业发展失衡以及不同规模企业生产经营改善程度失衡。这些问题也制约着我国2021年经济修复的可持续性和高质量发展。其次,疫情冲击下的稳增长政策导致非金融部门债务增长加快,宏观杠杆率上扬,债务“灰犀牛”对宏观政策的制约持续存在,需要警惕债务风险超预期释放引发系统性风险。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信用风险呈现先抑后扬走势,一些体制性、周期性、行为性信用事件强烈冲击资本市场。2021年随着政策调整以及债务到期压力加大,信用风险释放或将有所加速,尤其需要警惕国企信用风险频发导致信用体系重构加剧市场波动。再次,2020年以来,政府部门逐渐成为加杠杆的主体,显性债务继续增加,且在2020年宽信用环境下融资平台融资保持较快增长,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也有所加大。2021年随着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或将在部分高风险区域有所暴露,在适当推动债务市场化处置的同时,仍需防范其对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此外,随着宏观政策逐步转向常态化,货币政策大概率保持稳健基调,积极财政政策力度边际减弱,可能会导致非金融企业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债务风险的加速释放。

在经济复苏持续但仍面临多重挑战的背景下,中国应利用好经济错峰发展的时间窗口,做好应对全球变局的准备。从宏观政策角度,报告提出以下四点政策建议:

第一,应对全球变局,利用好错峰发展的时间窗口。新冠疫情虽然重创了全球经济,但从经济相对表现方面,却是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第二次错峰发展窗口。为了把握好本次错峰发展窗口期,除了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包括提升科创水平在内的八大重点任务、长期任务之外,要做好自由贸易国家形象重塑、加强双边经贸往来与区域合作以及加大国企改革的步伐与力度等方面的工作。

第二,第二,宏观政策回归常态化应循序渐进,避免“政策悬崖效应”。首先要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组合应长期坚持,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政策支持力度。其次要保证宏观政策组合的可持续性,一方面需要稳妥退出一些临时性的救助政策,避免经济主体对救助政策形成依赖;另一方面财政与货币政策支持的方向和领域应当具有自身的造血功能,正向发挥宏观政策的乘数效应,从根本上保证政策的可持续性。最后应注重保持宏观政策的调控空间与调整弹性。2021年要综合考虑宏观和微观、同比和环比、季度和全年、国内和国际等方面指标变化情况,根据实际相机决策、保持政策弹性。

第三,第三,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不应仅关注总量,更应注重结构视角。2021年经济增速压力较小,这也为调整国内经济结构本身的失衡提供了一个机会,宏观政策应着力缓解供需、行业、企业以及实体与金融之间的不平衡。此外,收入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不仅直接关系到经济“扩内需、促循环”的效果,也关系到社会运行的稳定,收入分配问题在宏观政策视角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上升。

第四,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国内外双重因素决定了我国加大宏观政策协调性的必要性以及复杂性,在完善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性方面,首先要注意政策组合搭配应以稳为主,避免调控部门的多项政策目标之间的掣肘加大。其次,在操作目标上达成一致。2021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形成合力,以稳定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为共同目标。最后要加强包容性政策的边际创新。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框架,通过制度创新积极探索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

责任编辑:实力中国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